(一)走近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一、高血压——无声杀手
高血压有症状吗?很多病人即使患高血压多年,甚至血压很高,仍然不会感到不适,所以,高血压的更大危害在于它是“无声杀手”。大多数的高血压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测量血压时发现的。一旦发现,不论轻重,都应尽早治疗。
二、哪些人群易患高血压?
1.有高血压家族史者;2.肥胖;3.酗酒;4.年龄:老年人;5.吸烟;6.摄取过多盐分,每日>10克;7.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饮食;8.缺乏锻炼,体力活动少;9.其他:精神紧张、性格急躁、环境噪音等。
三、高血压有什么危害?
高血压严重影响健康,最常见引起心、脑、肾、大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的损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在我国,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死亡率在80%以上,幸存者常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自理能力差,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四、得了高血压怎么办?
原则:一定要到医院找医生就诊
找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查清有无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查清有无心脑肾损害和相关疾病;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规律服药,平稳降压;掌握高血压防治知识,自觉防治高血压。
五、治疗高血压病主角是自己
高血压病的治疗必须是终生进行的,一旦得了高血压病,你首先需要并长期坚持非药物治疗(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非药物措施调控血压不理想时,你应采取药物治疗,并需要长期坚持。高血压初期时,往往症状隐蔽,不典型,如果您没有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很可能会延误病情,导致合并其他致命的心血管疾病。
(二)高血压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1 在家中也要测量血压
患者自己在家中测量血压可以加深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对血压的影响。而且能够避免由医生、护士测量血压而引起的“白大褂高血压”,真实地反映治疗后的血压水平。测量血压要养成记录的习惯,记录的内容包括:测量时间,血压值的大小,当天的饮食、运动、服药的情况和有无特殊的事件发生。到医院就诊时,将记录的情况给主诊医生看。
2 高血压为什么需要长期治疗?
高血压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不加以治疗将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良好控制血压可以延缓和减轻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意中断高血压病的治疗,如自行换药、减药、停药,将会引起血压的波动。大对数人的血压将在3~6个月之后上升,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因此,长期坚持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压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
3 如何控制饮食
高血压饮食指南:减少钠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控制体重;减少脂肪;适量补充蛋白质;适量补充钾和钙;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限制饮酒。
高血压患者特别需要减少饮食中钠的摄入,不要吃含盐过高的食物。每日钠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3克以下,换算成食盐应小于6.0克。而中国人一般的饮食习惯中,食盐的摄入量在10克以上,通常需要用量减半。尤其是少吃或不吃咸菜、烟(熏)肉等高盐食物。
每日摄入
种类 | 用量 |
盐 | <6克 |
蔬菜 | 400—500克 |
水果 | 300—400克 |
饮酒 | <50克(1两) |
烟 | 不吸 |
胆固醇、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动物油、肥油、内脏等) |
少吃 |
4 高血压患者适应的运动
运动仅适用于1、2级高血压,且病情稳定的患者。运动之前因征询主诊医生的意见。高血压患者宜采用耐力性的有氧运动,动作轻柔、节奏匀缓、体位变化不快不大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登楼梯、打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等。
运动应坚持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如果持续运动困难,可分多次进行,每次运动10~15分钟,1日内累计达到30分钟亦可。
运动强度以运动后不出现过度疲劳或明显不适为限。可参考运动后心率=170–年龄。
运动时如果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眩晕、头痛、恶心、强烈的疲劳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必要时就诊。
5 如何保持轻松的心情
保持轻松的心情,减少或消除生活中的压力有益于控血压。每天给自己一定的时间休息、听听音乐,舒缓疲惫紧张的身心。
(三)高血压与脑卒中
一、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卒中可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二、高血压与脑卒中
在我国,脑卒中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的死亡率在80%以上,幸存者常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重度致残者约占40%,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
国内研究表明:控制其他的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 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这说明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三、如何早期识别脑卒中?
1.症状突然发生;
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3.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5.双眼向一侧凝视;
6.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7.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9.上述症状有意识障碍或抽搐。
四、哪些高血压患者易发生脑卒中?
1.不及时治疗或间断服药,使血压水平波动较大易导致卒中;
2.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
3.伴有左心室肥大者;
4.伴有血脂异常的50岁以上患者。
五、发生脑卒中如何进行现场急救?
脑卒中的发病急、快、险,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关系到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突然发病,出现脑卒中可疑症状时,应保持冷静,设法讲病人抬到床上,注意不要把病人扶起。最好由3个人同时平抬起病人,保持头部不受震动。清醒的病人要给予关怀和安慰,昏迷的病人不要使劲摇晃、呼喊,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和震动。
突然发病,昏倒在地的患者不要急于将病人从地上拉起或坐起。可就地平卧,或平抬至床上平卧。头部略高,偏向一侧,有假牙应取出。
搬运病人最好采用担架或床板,卧式搬运,切忌用椅子座位搬运。动作轻柔,尽量少震动,特别是头部。
在进行现场救护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联系救护车进行抢救。
六、如何做好脑卒中康复?
脑卒中的康复应尽早,并与治疗同时进行。
康复的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有些功能障碍要遗留很长的时间,甚至终身,因此需要医院—社区持续的康复体系支持。
重视心理康复;倡导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
七、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首先,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其次,定期检测血压,病情稳定的高血压患者至少每2—3月测量一次血压。
再次,严格控制血压水平<149/90mmHg。伴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水平以<130/80 mmHg为宜;
最后,积极治疗其他的伴发疾病,如血脂异常、糖尿病等。
(四) 家庭自测血压
引言一
了解血压升高的唯一方法是测量血压,所以,在家里测量血压吧。切记:“预防—检测—治疗”是每个成功的高血压防治计划的基石。——世界高血压联盟
引言二
与动态血压监测相比,家庭血压监测价格更为低廉,应用更为方便,有利于诊断疾病,评估疗效、节省医疗资源,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更好地使血压达标。——英国高血压学会
一、自测血压基本要求
自测血压基本要求同诊室血压相似。强调以下几点:
●培训病人,医护人员教会病人如何使用电子血压计;
●检测电子血压计的性能,准确性;
●测压前至少休息5分钟;
●袖带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坐靠背椅坐位,测压时不讲话,不活动肢体,保持安静;
●每次测压3遍,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血压值;
●贮存血压数值或真实记录血压数值。
二、自测血压规范程序
1.初始阶段
连续测量血压7天。每天早上6-9点间、下午18-21点间各测量1次,每次测压2—3遍,测压间隔1-2分钟,取其平均值。排除第1天血压值,仅计算后6天血压的平均值。
2.治疗阶段
根据第1周自测血压值指导药物治疗。如改变治疗,则依据自测血压2周的平均血压值来评估疗效。
3.随访阶段
如高血压得到控制,建议每周自测血压1次,如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大、病人依从性差,则建议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每天早晚各测1次,或每周自测数次。
4.特殊情况
如需鉴别隐蔽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与难治性高血压,建议每天自测血压早晚各1次,连续测量2-4周。若需了解24小时血压波动变化,可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早上6-8点、中午12-14点、下午16-18点、晚上20-22点间各测1次。连续自测2-4周。
5.长期观察
一般每周自测血压1次,早晚各1次,每3个月重复初始阶段的自测血压频率。
三、自测血压靶标设定
通常家庭自测血压的的血压值低于诊所血压。家庭自测血压的平均值135/85mmHg,相当于诊所血压的140/90mmHg,可考虑为高血压。
四、自测血压仪器推荐
建议结合诊所血压进行高血压诊断。《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