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吉林等多地发生的幼儿园给儿童服用病毒灵事件,在全社会特别是家长中引起轩然大波。这一事件的发生,暴露了幼儿园对药品的滥用,也使全社会更关注儿童吃药的安全性问题。
吃药,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科学地做到,尤其是儿童合理安全用药问题。如何加强保护儿童“舌尖上的安全”?让我们共同来关注。
关注1:吃多少药合适?
很多家长在给儿童吃药时,可能会遇到首剂加倍的情况。什么是首剂加倍?常常超剂量服用是否可行?
瑞康医院临床药学科副主任李健哲介绍,首剂加倍是指在第一次服药时,用药剂量要加倍,其目的是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这种服用方法常见于某些抗生素,可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有效值,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否则会给病原菌的快速繁殖留下时间,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此外,李健哲是这样认为的,常常超剂量服药是不可行的,每种药物的给药剂量都是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如果随意加大儿童(成人)药剂量,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风险。
关注2:哪些药物不能一起吃?
在给儿童服药时,经常会遇到两种或者三种药物同时服用,哪些药物不能一起吃?
李健哲介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服用时,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引起疗效降低或产生毒副作用,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能同时服用。如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与抗菌药物同时服用时可减弱其疗效,应分开服用。”
关注3:“小儿酌减”减到什么程度?
去医院看病,医生开药都会叮嘱家长不能随意停止用药,有不少儿童和成人共用的药品会有“小儿酌减”字样。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药剂科主任医师赵赶介绍,是药三分毒,药品要对症下药,除了考虑药品的副作用大小外,更不能随意停止用药。“随意停止某些药物,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复发或引发更大的危险,所以家长不能觉得小孩症状好转后而随意停药。”
李健哲是这样认为的,儿童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年龄越小器官和组织发育越不完全,所以药物使用不当会造成器官和组织发育障碍,甚至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造成后遗症。“因此,有不少儿童和成人共用的药品会有“小儿酌减”字样,这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酌情减少一点,可根据小儿的体重、年龄和体表面积进行计算,所以小儿的用药剂量家长不能自作主张,一定要按照医生嘱咐的剂量给药。”
关注4:儿童用药的剂量是否存在安全标准?
近日,杨先生给扁桃体发炎的女儿买了一盒罗红霉素片。由于9岁的女儿比较胖,吃药时遇到了难题。罗红霉素片说明书上注明:“成人一次0.15g,儿童一次按体重2.5-5mg/kg。”杨先生的女儿体重接近45公斤,一次最高得服0.2g,比成人的剂量还大。杨先生不禁疑惑,儿童用药的剂量是否存在安全标准?
在药店,记者查看了阿莫西林胶囊说明书标注:“成人一次0.5g,每6-8小时一次,小儿一日剂量按体重40-80mg/kg,每8小时1次。”如此计算,一个体重45公斤的孩子一次最多要服用3.6克药物,远远超过了成人服药的剂量。
据了解,我国约有4亿名儿童,可是儿童专用药却极其缺乏,儿童用药没有确切的安全标准。而在医院药房和药店的各种药品中,90%以上都没有儿童剂型。在一些药品的说明书上,甚至根本没有儿童剂量的规定。
李健哲如是说,由于安全原因,小儿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目前尚缺乏儿童用药剂量安全标准。“临床所用药物说明书中有很多没有写明小儿用药剂量,有些药物的剂量是根据小儿的年龄、体重和体表面积计算后得出的,但是这个剂量大多是一个范围用量。而有一些药物说明书只写了‘酌减’或‘遵医嘱’等字样,这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制定的措施。”
医生建议1:服药方法对疗效影响大
据介绍,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比率高达12%-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据了解,很多小孩不爱吃药,家长为了让小孩顺利吃药,经常会想出用茶水、牛奶、果汁替代温开水送服一些小招数,这样是否可行呢?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马刚介绍,“用果汁送服药物,或吃药后立即让儿童喝果汁、饮料或吃水果,有的果汁呈酸性,会中和碱性药物,使药物提前分解,从而降低药效。有时可能会引起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李健哲表示,吃药时最好不要用牛奶代替送服,牛奶可在药物和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另外牛奶与很多药物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如牛奶与抗贫血药富马酸亚铁等铁制剂合用时,由于牛奶中的钙离子可与铁剂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部位发生竞争,导致铁的吸收减少,生物利用度降低。
此外,李健哲介绍,有时大人为了图省事,常会随手用矿泉水送服药品,这种做法会因小失大。
“医生或药品说明书会建议用温开水送服药物,是因为有的人喝凉水会导致腹部不适。如果能耐受,凉开水也可以,矿泉水和温开水没有太大差别,也可以用。但用热水送药的话就需要注意,因为高温可减弱某些药物的活性而降低其疗效,如双歧杆菌活菌等肠道益生菌就不宜用40℃以上的水送服。”李健哲说。
医生建议2:不要一发烧(咳嗽)就服药
退烧药和止咳药是每个家庭小药箱中必备的药品。很多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一咳嗽就喂药,这样做对吗?
李健哲介绍,这样做是不对的。“发烧是一种症状,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若体温不超过38.5℃,可进行物理降温,如敷冰袋、用温水擦身等,在病因还没有明确的情况下,自行口服退烧药有可能掩盖病情,使医生难以判断发烧的原因。”
此外,医生还介绍,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通过咳嗽可咳出呼吸道的痰液,这样也使一定量的致病微生物排出体外,从而减轻了致病因素对呼吸道的损害,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医生透露,“在某种程度上说,咳嗽是有好处的。如果孩子一咳嗽就马上给予止咳药物,这样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咳嗽症状,但同时也使痰液不能顺利排出,导致气管堵塞,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
医生建议3:能吃药就不要输液
很多人都认为打针(使用注射剂)比吃药效果好,小孩有点感冒发烧首先就想着赶紧去打针。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药剂科主任医师赵赶介绍,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再怎么好的药,都会有副作用。更何况是静脉注射,有的药液注射到里面,如果排不出来,对身体是有影响的。”
据了解,药物的剂型有很多种,口服药有片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等,外用制剂有滴眼剂、贴膏剂、擦剂、栓剂等,注射药包括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选什么样的剂型要根据病情的需要、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来综合考虑。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这就是说用药时要首选口服制剂,其次是肌肉注射,最后才选择静脉注射。